据新京报报道,近期,有消费者爆料,买到了用杏干冒充的枇杷干,甚至有消费的人在枇杷干中吃出了杏核。而记者从电商店铺随机购买了5种“枇杷干”产品,经行业人士鉴定,5个样品中,仅有2个是真的。
从这种随机检测的结果看,正品率尚达不到一半,假冒伪劣的泛滥程度可见一斑。之所以枇杷干产品假货普遍,其实是因为鉴别困难。
据业内人士介绍,造假者一般是用桃干、杏干、李子干等相似果干来冒充枇杷干,“这些果干都经过制作处理,行业人士能够轻易分辨真假,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确实难以区分。”
而用其他水果干冒充枇杷干,成本“可以相差三四倍”,由此也不难理解何以假货如此普遍。
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则是,为了在形态上造假,商家有很大的可能性在超量使用添加剂。比如,有消费者反映,购买的“枇杷干”颜色异常鲜亮,疑似被硫黄熏过。如果消费者反映属实,那假枇杷干就已经不是假冒伪劣这么简单,而是带来了相当程度的食品安全风险。对此,显然不能再放纵。
值得注意的是,综合各种投诉和吐槽也能发现,假枇杷干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格外猖獗。这主要和网购的跨地域性等特点有关,监管难度相对较大。在现实案例中也能看到,即便被消费者质疑,商家也会辩称“发错货”,试图蒙混过关。
而电商平台相对宽松的监管,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加剧了这一问题。比如,一些消费的人在举报之后,商品会被下架,但消费者发现店家有好几个不同的链接,“就是标题和图片不同,东西都是一样的,商家还在照样卖这种假货”。可见,这种售假行为成本是很低的。
对此,电子商务平台仅对被投诉商家下架显然是不够的,应当进一步强化处罚规则。如果问题投诉频繁,平台显然应当对店铺本身作出更严厉的处罚,让其真正感到“肉痛”。如此,才能彻底遏制商家制假、卖假的冲动。
同时,有关部门也应当和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一定的信息、线索共享,对违规商家进行严厉查处,从而彻底整顿市场秩序。
另外,值得一提的是,不少枇杷干都标出了诸如护嗓、润肺、化痰、止咳之类的功效,但这在几年前就已经有辟谣,这些功能恐怕是误会。
实验表明,枇杷叶含有三萜酸类化合物,这种化合物具有抗炎止咳的作用,但枇杷果仅仅是供人们生吃的普通水果。因此,声称枇杷干有种种药用功能,其实也涉及了虚假宣传。
对此,电子商务平台也应当把涉及枇杷干的种种问题合并对待,无论是滥竽充数的假货,还是虚假宣传,都应当得到进一步的有效规制,从而确保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明明白白、货真价实。
上一篇:冰雪丝路 遇见川西